


1993年付望林從武漢機械局職工大學機械技術專業(yè)畢業(yè)后,來到二航局五分公司工作。二十多年來,他長年扎根于施工生產第一線,先后參與承建了武漢陽邏大橋、貴州壩陵河大橋、九江二橋、沌口長江大橋四座世界級橋梁的施工及管理,是分公司橋梁建設領域的品牌人物之一。
奔波一線斗難題
我去采訪付經理的時候,主橋2號墩正在進行沌口大橋最后一個水中基礎的施工,此次采用的是鋼板樁施工。這對于第一次接觸這一施工工藝的年輕團隊來說,要想在十天之內完成200余根24米的鋼板樁的施工,是一個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他們表現出了迎難而上的勇氣,也略顯忐忑。
十一點二十分,付望林站在現場緊鎖著眉頭,觀察著工人們齊心協力的工作,他時而親自動手,時而在旁指點。5分鐘后,首根24米長的鋼板樁開始直插水中,15分鐘后,第一根鋼板樁順利到位。此時,付經理的眉眼才稍微舒展開來。
“對沌口橋北岸分部來說,鋼板樁是第一次施工,通過首件制,可以基本推算出打一根鋼板樁所花費的時間,從而把工效分析出來?!备锻终f。
萬事開頭難??墒牵瑢τ诟锻謥碚f,所遇到的難題紛繁復雜。
在北岸的引橋工區(qū),拼裝式少支架施工也在同一天啟動。這讓付望林必須做到左右兼顧?,F場,工區(qū)經理、設備責任人以及測量負責人等北岸分部主要骨干全部圍在一起,正在討論拼裝式少支架的安裝問題。他拿起水平尺,不緊不慢,語調平穩(wěn),笑著說了句,“這個水平尺有點問題吧,這可不能出哪怕一公分的誤差?!?/span>
按照理論,所有的流程都能夠按部就班,但是在前期施工控制過程中,稍有不慎就會留下后遺癥。付望林一直有一個現場管理理念,那就是:“需要搞機械的、設備的和生產的在一起討論才能達成共識,做任何事情,都要統一思想,這樣行動目標更加明確?!?/span>
PK,跟時間賽跑的人!
植樁、主塔施工、2#墩鋼板樁施工、承梁支架的搭設、箱梁施工等等,這是沌口大橋北岸分部目前的主要施工點。多達上十個的施工點讓付望林肩上的責任重大。如何控制這一系列點多面廣的施工,怎么把握好項目管理的節(jié)奏,是付望林常常考慮的問題。因為,與水作斗爭,無法避免的是會遭遇漲水期的高水位施工,這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戰(zhàn)斗。
這種PK的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。
五分公司承建的陽邏長江大橋是二航局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懸索橋,當時我們負責其中一座主塔的施工。對岸的競爭對手則是有著中國橋梁事業(yè)領軍者之稱的中鐵大橋局。兩座主塔,兩個對手,分據兩岸,隔江相望,都暗自鉚足了勁PK。而當年的五分公司建橋團隊唯一的夢想,就是如何全面的超越大橋局,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,“賽跑”的理念在付望林心中暗自生根。
2014年11月,沌口大橋3號墩鋼圍堰施工,這是整座橋遇到的一個重大技術難題,鋼圍堰下沉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,如若不能按工期下沉到位,將會影響第二年洪水來臨前承臺出水計劃,使鋼吊箱存在安全風險,也會嚴重滯后主線工期。
“當時首要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場硬仗,一定要打贏?!备锻终f。
在那個非常時期,付望林帶領著團隊戰(zhàn)斗得昏天暗地,平均每天工作18個小時。曾經也有人勸他,不要24小時作業(yè),只是白天戰(zhàn)斗,被他果斷否定。原本,每個班次正常的交接班是早上7點到晚上7點,但在那段日子里,交接班時間改到了早上7點到晚上9點。中間重合的兩個小時,他讓施工人員現場交接,反復探討上一班次所遇到的技術問題,所有人,都保持著一種非常的激情。
11月的武漢,秋風冷雨,現場的施工人員裹著兩套軍大衣都凍得瑟瑟發(fā)抖,付望林掛在窗邊的雨衣一穿上就是18個小時?!颁搰呶嘞鲁?,哪怕一天下沉一公分,也是在下沉。向目標邁進,哪怕只是走了半步,也會離目標近一點?!睘榱斯?jié)約時間,他早中晚以及宵夜都蹲在現場吃,每天工作到晚上兩三點鐘,穿著衣服合眼而睡是常態(tài)。
無處不在的成長
剛畢業(yè)進入了二航局那會兒,付望林以筑港工人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職業(yè)生涯。他記得,那個時候的住宿環(huán)境極其艱苦,墻壁由竹片和油麥氈編織而成,屋里的地面是沙灘,如果穿著拖鞋到別的同事房間串門,走了一圈之后,腳上都是沙子,睡覺前還得再洗腳。
雖然條件艱苦,但付望林在工作中很留心,也很注重學習。曾經有一段時間,他跟柴油機“杠”上了,為了使機器運轉的更好,他把柴油機零件一個個拆下來,再一個個安裝上去?!昂芏嗍虑槎际亲约河H手去做,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?!备锻终f。在報考一級建造師期間,在幾個項目轉場的間隙,他都會戴著耳機聽課。他希望在這個崗位上,通過學習這些知識,提高工作質量,而不僅僅只是為了拿到一建的證而去學習。
到一線“偷師”學藝,也成為付望林不斷提高自己的一個小竅門。切割鋼板樁護筒算是平常,但是,想要把護筒的線條畫直,卻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。有一次,付望林發(fā)現一位鋼結構工人用圓規(guī)的原理來畫護筒的切割線條,割得非常直。事后,付望林才知道這名工人是造船出身,運用了造船的一些知識和工藝?!拔疑习喽嗄辏紱]有掌握這個方法。他比我聰明。”付望林心想?!按耸轮?,我就需要馬上把它學會,方能學以致用。”
愛家卻少回家的人
付澤堃十歲了。付望林說,“小孩兒還不是很懂事,對自己多久回去一次,并沒有太多要求?!辈贿^,他還是可以明顯感覺到,自己回去之后,孩子是十分高興的。
因為他常年在外忙碌,孩子跟媽媽關系要好一點,偶爾,他也會感到失落,在他的記憶中,除了春節(jié)假期之外,他主動休的最長一次假是產假——5天。在貴州壩陵河大橋待了3年,其中,2個春節(jié)是在貴州過的。多年在外漂泊,付望林深愛自己的家庭,但是,卻少有時間回家。
在多年的工作中,他形成了一種務實嚴謹踏實的作風和任勞任怨的精神。每當面臨選擇的時候,他總是想到企業(yè)發(fā)展不容易,然后會毫不猶豫的留守一線。但盡管工作有成就感、充實感,“卻非常想抽出時間來陪陪家人”。這是他的心里話。
二十多年來,他感覺內疚的是沒有照顧到家人。而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,越發(fā)感覺最大的滿足感就是對家人的陪伴。不過,讓他最感欣慰的是,家人對他的理解與支持。他的父輩一直從事這一行,他的愛人也屬二航員工,大家都有一種莫名的默契,能夠盡可能的去理解對方。而這,也成為付望林安心工作的基礎。
付望林一直有一個夢想,他希望能帶出一個有強大戰(zhàn)斗力、技術過硬,作風優(yōu)良的建橋精英團隊。“二航局的事業(yè)要后繼有人,這也是我們作為項目管理者的一份責任”。(撰文:柯祥虎)